汝州档案:(一)《清●恩贡单》

信息来源:宣和坊汝瓷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27日



  近日,我在汝州市宣和坊汝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云超先生处发现了一份《清·恩贡单》,它对我们研究和了解汝州明清时期地方历史文化,尤其是对当时科举制度等情况提供了难得的真实资料,实属珍贵。今发表岀去旨在与大家共同分享与研究交流。

微信图片_20190127090119.jpg

原文: 

曾祖:尽孝,祖父:国庆。右给恩贡生:韩探元收执。

同治五年十二月初七日给。

提督学???

充本年岁贡所有已考丙寅年正贡改为,

恩贡换给。

恩贡贡单给付本生収执听候铨选以杜假冒须至贡单者“实”。

钦命翰林院······南书房行······。

恩贡事奉案——案查同治四年十二月初八日钦。

恩诏一作恩贡次贡作岁贡钦此随?内开一各直省儒学以正贡。同治四年除将??···作恩贡?系??···贡?提次??······


恩贡介绍:

      在明淸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拨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贡士不同于贡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也就是说,贡士比举人高一级,比贡生差不多高两级。贡生相当于举人榜。

      另外皇室或国家庆典如皇帝登基,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除岁贡外,加选一次作为恩贡。 清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比如,朝廷每年都会给孔氏后裔一定的贡生名额,以示尊孔崇儒。编辑岁贡,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

     优贡,每三年各省学政三年任期满时,就本省生员择优报送国子监的,称为优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

      拔贡,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拨贡;初每六年选拔一次,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改为每十二年一次。名额是每个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

      副贡,乡试也就是秀才考举人的考试中,没有考中举人,但成绩尚可,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贡生。始于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明朝非常制,永乐中会试曾设副榜,嘉靖中设乡试副榜,准作贡生。清朝定制为各省学政在乡试录取名单外增列的优秀落榜名单,入国子监读书肄业,称为“副榜贡生”。

     


      例贡,是指捐款于官家“援例捐纳”取得贡生资格,分附贡、增贡、廪贡等。 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是“岁贡”,后来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传统社会公办学堂分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贡生算是地方层面的高级知识阶层,所以有资格获得这个级别的“职称”。

     恩贡生,是指选拨和照顾一些资历、身份较特殊的士子(高品级官员、功臣、外戚或其它),恩准入国子监学习。还有一种是国家有重大节庆从府州县学中选拔考核优秀的士子恩准入国子监学习。 


     恩贡士毕业后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还能直接经过简单考试后入仕途,亦谓之工途。比那些受举荐、门荫等杂途地位高的多。

请代规定:恩贡士毕业后经过考试,考取一等者,以州同(州同知)用,二等、三等以州判(州判官)、县丞用。

藏并    整理:刘占江   2019·01·11

    

COPYRIGHT 宣和坊汝瓷 豫ICP备11011561号 技术支持:宝方科技 | 空间提供:法人会